台灣中油出版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新書 追尋台灣三代譯者的筆耕故事

a1216台灣中油出版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新書1

【記者張楓/綜合報導】台灣中油公司、東吳大學今(16)日在誠品書店松菸店舉辦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:30位譯者X 60篇譯作,重溫《拾穗》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》新書發表會,這本書帶領大家重溫台灣第一本純翻譯雜誌—《拾穗》月刊,如何從高雄煉油廠誕生及月刊譯者群的生命故事。

 這場新書發表會出席者有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、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、臺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王安琪、作者張綺容等人,並對《拾穗》月刊的緣起、發展,與撰寫這本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的過程進行對談。

a1216台灣中油出版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新書2

《拾穗》月刊、翻譯文學和高雄煉油廠之間有什麼關聯呢? 董事長李順欽表示,對三、四、五年級生來說,《拾穗》是年少時期最熟悉的文藝雜誌,有小說、旅遊探險、音樂、藝術及科學新知等,澆灌文藝幼苗,豐富學子的心靈,這本月刊不只是高雄煉油廠員工們利用公餘時所編譯的刊物,也是油人前輩的榮耀,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
 這本純翻譯文學雜誌《拾穗》於民國39年5月1日初版,發行人是當時的高雄煉油廠長賓果先生,當時由於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緊繃、原油供應受阻…,種種因素讓高雄煉油廠陷入無油可煉的困境,眼見廠裡許多的知識青年,既懂理工科學又文采斐然,於是廠長賓果向總經理金開英建議:「煉油不成、不妨鍊字!」,決定讓廠裡優秀的知識青年創辦雜誌,但為避免創作涉入敏感政治議題,以翻譯作品為主要內容,由公司出錢購買外文書報讓員工翻譯。

 這些理工男「右手煉油左手鍊字」成功開啟台灣翻譯史的新紀元,並以米勒名畫「拾穗」為刊物命名,由吳稚暉親筆題辭。當時台灣翻譯圖書相對稀少,《拾穗》一創刊便大受好評,發行量最高曾達到一萬份,發行三十八年透過譯介世界文學大師作品與科學新知,滋養台灣三代人的心靈;為了擴展稿源,從第二十二期對外公開徵稿並提供優渥稿酬,吸引眾多文藝愛好者加入筆耕,其中不乏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、台灣劇場推手姚一葦等眾多文壇大師。

 然而隨著時光流逝,《拾穗》也慢慢消逝於人們的記憶之中,所幸103年4月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張思婷將她對《拾穗》的研究投稿至台灣中油刊物石油通訊,刮起了一陣戀戀拾穗的旋風,員工也才了解原來《拾穗》對台灣翻譯及藝文界影響如此深遠,透過《拾穗》林懷民接觸到西方的舞蹈、鍾肇政也磨練出精湛的文筆,更培育了台灣第一代的翻譯菁英,為當代開啟國際視野。

a1216台灣中油出版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新書3

 那名喚醒大家戀戀拾穗、讓《拾穗》再次傳唱的研究生張思婷,也就是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這本新書的作者張綺容,她目前是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助理教授,本身也是譯者,譯著三十餘本,更曾以《拾穗》為博士論文研究對象,透過台灣中油與東吳大學的合作,進一步挖掘《拾穗》譯者群的故事,前後歷經十年整理史料、訪談當事人、飛往英美找尋原作,追尋《拾穗》不同時期的譯者們,如何在譯作中蘊藏自己的生命故事,最後完成《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》這本專書,再現《拾穗》月刊風華。

 除了出版專書之外,台灣中油也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《拾穗》月刊數位典藏計畫,預計明(113)年初即可對外公開,屆時只要上網瀏覽,就可以重溫《拾穗》月刊的精采文章。

桃源區春節敬老活動暖心展開 調整金額年齡級距助長者安康過好年

【記者張楓/高雄報導】為因應物價上漲與生活成本提高,高雄市桃源區今年特別 ...

中油高雄煉油廠及婦女會與華山基金會 共同暖心關懷孤老

【記者朱國維/高雄報導】台灣中油煉製事業部長年支持華山基金會在地深耕服務 ...

大社蜜棗評鑑揭曉!林美绣勇奪冠軍桂冠

【記者朱國維/高雄報導】高雄大社蜜棗正值採收期,但受到去年強颱及氣侯影響 ...

輔英科大寒假研習營 啟動健康快樂學習旅程

【記者朱國維/高雄報導】寒假將至,輔英科大結合健康科技專業,精心設計七場 ...

高雄桃源櫻花季浪漫登場 盛放迎賓客

【記者丁嘉瑩/高雄報導】南台灣一年一度的桃源櫻花季於1月11日浪漫登場, ...

環境與健康並進!輔英科大USR計畫打造南高雄永續發展典範

【記者朱國維/高雄報導】教育部公布第四期(114-116年)大學社會責任 ...